阿福管家原本是主打將你的舊手機重新利用成為監控相機,但團隊長年遇到用戶使用不同的舊型號手機而產生各種問題,因而決定研發新的長時錄影功能來解決既有問題。

介面設計

體驗設計

插畫、視覺設計

2021/08 - 2022/03

專案概覽

合作客戶

專案時間

角色

Continuous

recording,

a new feature to bridge service gap

The Story

Alfred Camera 原本主打的是將使用者閒置的舊手機變成居家監控相機,而因為長年遇到用戶使用各種不同型號的舊手機有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連線問題、錄影問題、無法登入問題),因而在 2021 時團隊決定向前邁進,發展硬體產品以提供更統一的服務品質。

相較於其他硬體競爭對手如 Wyze、小米、Ring,目前的 Alfred Camera 仍然還缺少一個重要功能:長時錄影,這項功能可以讓用戶在離線情況下仍然持續錄影,也許會是解決 Alfred Camera 長期痛點的一個重要功能。

the Challenge

動態偵測靈敏度

Alfred Camera 收到許多用戶抱怨有關事件錄影的完整性問題,例如:動態觸發後錄影時常太短(最多能錄製 120 秒,依據動態對象是否有持續產生動態而定)、動態偵測靈敏度不佳、偵測對象動作不夠大沒有觸發。
這些用戶主要使用場景是居家安全、蒐證,因而他們對於動態偵測的功能品質要求相當高。

1

斷線

斷線問題也是 Alfred Camera 用戶最頻繁抱怨的問題,這類用戶的網路品質不穩定、或是使用較舊的裝置因而經常斷線。他們希望有一項功能在相機斷線時仍然持續錄影,以便他們恢復連線時讀取 。
對於這樣的的用戶而言,他們需要 Alfred Camera 提供一種保障,避免斷線期間有非預期的事件發生。

2

3

大量佔用雲端儲存成本

我們從用戶數據中發現:20% 用量最高的用戶,佔據了我們 90% 的雲端儲存成本,這類型用戶可能在一天內有上百個錄影事件。從過往研究或是用戶在社群上分享的文章中發現,他們會讓相機面對一個持續產出動態的對象(例如:電風扇、電視)以達到不間斷錄影的效果,這樣高昂的雲端儲存成本是一個潛在的風險。

驗證用戶需求

  1. 「長時錄影」能否解決既有用戶的需求?他們是否會因此更依賴使用 Alfred Camera?

  2. 目前 Alfred Camera 已經有手動錄影的 Moments、動態偵測的 Events,且入口各別在不同的位置,用戶能順利找到長時錄影所錄製的影片嗎?

  3. 除了基礎的錄影、播放功能外,用戶還需要哪些功能?

  4. 普遍而言多長的錄影時間才是用戶滿意的?如果長時錄影要成為一個付費的誘因,會是哪些因素促使用戶願意付款?

IDEAtion

idea 1

將回放介面與 Live 整合

第一個提案是將長時錄影的回放介面與 Live 整合,讓用戶可以很輕易的在現場狀況與回放錄影之間切換。當用戶在介面上將時間軸拖曳到特定時間時,當前錄影的畫面便會無縫的切換至過往的錄影畫面。然而,這個方案需要相機端與觀看端有穩定的網路連線 。

idea 2

透過手勢自動縮放時間軸

這個想法是為了幫助使用者更有效率的找到他們的回放影片。

當使用者快速在時間軸上掃動時,我們可以理解用戶可能要找到更早之前的影片;另一方面而言,如果用戶緩慢地在時間軸上掃動,我們可以理解為用戶想要找這個區間中特定時間的影片。


而為了幫助使用者更輕鬆的找到影片,時間軸會因為使用者的手勢變化而縮放當前的時間軸。特別是針對長時間使用長時錄影的用戶,這項功能可以更有效率的找到他們所需的影片。

展開

00:00

23:00

22:00

01:00

00:00

23:00

22:00

01:00

展開

當使用者滑動時間軸,指針跨過較長的刻度時,
上一個/下一個時間區段會被自動展開。

Experiment process

以 Proof of Concept 為基礎,快速實驗的最小可行版本

Phase 1

1

驗證提供長時錄影能提升新用戶留存率

挑選 1000 名美國英語裝置用戶。這些新用戶會被分成兩個組別,一組提供長時錄影,另一組則不。觀察 A/B 兩組用戶的留存率是否有差異 。

➤ 結果與學習

23% 的新用戶選擇參與 Beta Program
實驗兩週後觀察 A/B (對照/實驗)兩組上線留存率均無顯著差異 (33.1% : 35.3%)。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們的 159 則用戶問卷的回覆中有 27.5% 提到他們需要至少 24 小時的錄影循環。
這讓我們思考—「錄影時長會不會是影響用戶上線留存率的關鍵?」

另外有部分用戶提到覺得難以定位時間,很難快速定位到有動態偵測的時間段。

SURVEY

我們透過回放介面上的 Feedback 按鈕以及相機列表上的 Banner 來收集用戶回饋。

Phase 2

2

透過提高錄影時長來優化新用戶留存率

挑選 4040 位美國的新註冊用戶 。
2020 位 A 組用戶將會被設定為 3 天錄影時長,而控制組 (B組) 仍然只會有 1 小時的錄影時長。對比這兩個組別的留存是否有顯著提升?

➤ 結果與學習

A/B (對照/實驗) 組均無顯著差異 (77.7% : 77.2%)
提高錄影時長來增加新用戶的留存率並無法驗證假設。

但在 495 份的用戶問卷中,有 69% 的用戶表達長時錄影的功能對他們而言是有幫助的。
此外,我們發現在 3 天錄影時長的用戶組在回放觀看率上有 55% 的顯著提升;這可能是因為他們有更多的回放影片可以觀看,因而有更高的產品參與度。

Phase 3

3

易用性測試與用戶訪談

由於我們遲遲無法從數據觀測中了解到用戶的反應,因而舉辦了一個易用性測試與用戶訪談。

我們挑選 6 位高度使用 Alfred App 且過去 14 天曾經使用過長時錄影的使用者。我們提供一組測試帳號,並要求他們從開啟功能到找到回放影片。除此之外,我們也要求受測者示範平常使用長時錄影的方式。

➤ 結果與學習

缺乏新功能引導與介紹可能是造成低留存率的主要原因。其中 4 位受測者都表示長時錄影是一個很有幫助的功能,卻受阻於沒有足夠資訊了解價值與使用方式。

除此之外,用戶通常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加入測試計畫、

在加入計畫的頁面下意識地略過「瞭解更多」按鈕。

甚至,他們誤以為 Event Book 是唯一可以看到所有的影片的地方,因而找不到回放影片。
最後,用戶並不確定要如何使用時間軸的功能 (拖曳切換時間、縮放時間軸比例)。

optimization

optimization 1

改善回放介面時間軸

在易用性測試中,我們發現受試者很難透過時間軸找到特定的片段,因而我們決定針對回放介面的時間軸做一些優化:

首先,我們在時間軸上加入倒帶/快轉功能,這個功能能讓使用者快速的退回或前進 10 秒鐘,而這是我們的競品普遍沒有的功能。 再來,我們提供了可調整大小的時間軸,以便更好地顯示垂直模式所拍攝的直式影片。同時我們也支援橫向觀看來更仔細地看到橫向畫面中的細節。
最後我們也調整了時間軸的比例,避免因為視覺上看不出時間軸有在變動而產生回放影片無法播放的誤會。

每一個長的刻度代表 60 分鐘

時間區段長,看起來時間軸沒有在播放

每一個長的刻度代表 30 分鐘

時間區段短,看起來時間軸有持續在播放

OPTIMiZATION 2

改善長時錄影功能引導

我們在回放介面中導入了更詳盡的功能教程,這個教程能導覽用戶使用回放介面中的每個功能,並解釋這些功能如何運作 。
使用者在開啟長時錄影的裝置第一次開啟 Live 介面時會看到彈跳的對話泡泡,依循著教程的步驟,使用者很快地就能上手並了解

長時錄影的各種功能。

OPTIMiZATION 3

增加日期選擇以更好的與硬體產品整合

隨著 Alfred Camera 產品線拓展到硬體範疇,像是 AlfredCam 。使用者現在可以透過長時錄影錄製更長時間的影片。然而,對於硬體用戶而言在回放介面中要找到特定的片段仍然是相當挑戰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提供了日期選擇功能;直觀的日曆設計,讓使用者可以更輕鬆地找到特定日期、月份和年份。

使用者也能更快速的導航、瀏覽從 AlfredCam 錄製到的重要時刻。

長時錄影後續開放給所有用戶,非付費用戶在產品優化、正式上線後可以使用 8 小時不間斷的錄影

AlfredCam 的免費用戶可以免費錄影 8 小時,而付費用戶可依據儲存空間無上限錄影、回放。

takeaway

用戶有長時錄影的需求,但其潛在商業價值仍然是不確定的

長時錄影對需於受苦於相機斷線或是動態偵測錄影不完整的用戶而言,更像是一種保障。
它確實能解決目前產品的問題,但同時我們也從用戶行為的數據中發現提供長時錄影並不會增加用戶的留存率。
因而,目前尚未能確定長時錄影有潛在的商業價值。而我們也在實驗中發現,使用長時錄影的用戶本身就是產品的忠實用戶,因而我們認為長時錄影有其圈選效果。

1

補足產品缺口

缺乏長時錄影的功能可能會讓 Alfred Camera 在邁進硬體相機的市場中失去其競爭性。因而,長時錄影會是補足現有產品缺口的一塊重要拼圖,當用戶在各種硬體相機中選擇時,長時錄影也讓 AlfredCam 變得更有競爭力。

2

觀看「瞭解更多」頁面的用戶有更高的意願使用長時錄影

我們從數據分析中發現,相較於跳過「暸解更多」頁面的用戶,觀看該頁面的用戶有更高的意願開啟長時錄影的功能。而其中差異更是有兩倍之差,這代表了解長時錄影價值的用戶們,會有更高的意願開啟使用該功能。

3

Continuous Recording Official Launch

Promotional e-mail

Projects

中文